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急管理厅

政府信息公开

自治区2025年10月份部分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分析及管控措施

发布时间:2025-09-30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到:

    10月,全区进入秋季,气温逐步下降,昼夜温差加大,天气复杂多变,大风、降温、局部霜冻等天气频次增加。同时,国庆、中秋假期将催生旅游小高峰,秋收农忙、建筑施工收尾、供暖启动等重点工作同步推进,各类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一、公共安全领域

    安全风险:一是国庆、中秋期间,各类庆祝活动、商业促销、文化展览、论坛等公众聚集性活动数量增多,热门商圈、交通枢纽、景区及活动场所人流高度聚集,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压力陡增,存在人群拥挤踩踏、秩序混乱等风险。二是天气逐渐转冷,用电、用气、用煤需求大幅攀升,触电、火灾、一氧化碳中毒、燃气泄漏闪爆等事故风险明显上升;特别是北疆地区进入供暖季,供热设备、供热管网运行负荷显著增加,易发生管道爆裂、热水喷出等安全事故。三是部分公共场所安全设施维护不及时,电梯、扶梯、消防通道等关键设备或区域存在故障隐患或管理疏漏,可能引发设备停运、人员被困或应急处置延误等问题。

    管控措施:一是严格执行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许可与风险评估制度,督促主办单位制定详实的安全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合理控制活动规模,科学设置人流监测与分流设施,在重点区域增配安保力量引导现场秩序。严格落实全员安全责任制,明确疏散通道告知义务,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科学开展应急疏散演练,确保应急疏散通道畅通、应急设备完好有效,全方位做好防范应对准备。二是加强用电、用气、用煤安全管理,组织开展专项检查行动,重点排查老旧小区、出租屋、餐饮场所的电气线路、燃气管道和供暖设备隐患;强化安全宣传教育,普及安全用电、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燃气泄漏应急处理等知识;督促供热企业落实设备巡检制度,加大管网压力测试力度,提前储备应急抢修物资,保障供暖系统稳定运行。三是加强公共场所设施设备日常巡检与维护保养,重点保障电梯、扶梯、应急照明、广播系统等关键设备正常运行;督促管理单位落实安全责任制,完善应急预案并开展针对性演练,确保突发情况下响应迅速、处置有效。

    二、旅游体育领域

    安全风险:一是喀纳斯、天池及各地胡杨林等秋季热门景区游客流量激增,景区承载能力面临严峻考验,人员密集区域极易发生拥挤踩踏事件;景区周边道路易出现车辆拥堵,可能导致交通瘫痪、游客滞留,甚至引发交通事故。二是秋季山区天气多变,雨雪、大风、降温等极端天气多发易发,对徒步探险、自驾出行游客构成重大安全威胁,存在车辆打滑、人员失温等风险;部分摄影、探险爱好者因好奇心或追求独特拍摄视角,擅自进入未开发或封闭区域,易发生迷路、失温、跌落等意外事件。三是涉旅企业为抢抓旅游黄金期,可能出现超负荷接待游客、忽视设备维护和安全管理的情况,导致文旅领域安全风险上升。

    管控措施:一是加强热门景区游客流量监测与疏导,实施预约限流机制,科学设置分流通道和人流缓冲区,增派安保人员维护现场秩序;优化周边交通组织,保障道路畅通,防止车辆拥堵和游客滞留;完善应急预案,配备医疗设备、疏散标识等应急物资,针对性开展应急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二是强化极端天气预警与游客安全教育,通过广播、电子屏、“两微一抖”等平台及时发布极端天气预警信息,引导游客合理规划行程;加强高风险区域巡查,设置警示标识和物理屏障,严防游客擅自进入未开发或封闭区域。三是强化涉旅企业安全监管与服务保障,督促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定期检查设备维护记录,杜绝超负荷接待行为;开展旅游客运车辆、索道、游乐设施等专项检查,严禁设备“带病运行”和超员超载运营,严厉打击“黑车”“黑导”等违法行为。四是加强服务质量抽查,推动企业提升服务标准,建立投诉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化解游客矛盾纠纷,对违法违规生产经营的旅游企业及时采取约谈、通报、行政处罚等措施规范企业管理运营,确保旅游市场秩序稳定。

    三、交通运输领域

    安全风险:一是独库公路、伊昭公路、阿禾公路、S101线等网红路段车流集中,部分路段可能出现拥堵;秋季山区团雾、早晚霜冻现象增多,路面能见度降低且易形成暗冰,车辆打滑、追尾等事故风险显著上升。二是气候转冷,昼夜温差大,北疆北部、南疆西部山区等地可能出现短时强降雨引发山洪,乌鲁木齐市、阿勒泰地区、伊犁州、塔城地区、昌吉州等地局部区域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风险,易导致公路路基冲刷、边坡塌方、路面塌陷,甚至冲毁桥梁、涵洞,公路安全运行持续承压。三是节假日期间,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发生率上升,交通事故风险加大。

    管控措施:一是加强重点路段交通疏导与管控,在独库公路、伊昭公路等网红路段增设临时执勤点,结合实际增设防滑提示牌和减速带,实时监测车流,及时发布团雾、霜冻预警信息,引导驾驶人员安全驾驶。二是强化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对北疆北部、南疆西部山区等易发山洪、滑坡路段加大巡查频次,提前清理排水设施,储备应急抢修物资;督促公安交警、交通运输、文化旅游、气象部门完善联动机制,加强会商研判,确保灾害预警响应及时。三是加大交通违法行为整治力度,针对节假日聚会增多特点,开展酒驾、疲劳驾驶专项执法行动,在餐饮娱乐场所周边设卡检查,及时查处违法驾驶行为。加强安全驾驶宣传教育,引导公众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四、消防领域

    安全风险:一是各类群众性活动增多,人流物流增加,节庆娱乐活动、景观搭建、照明布置等集中,走亲访友、商业促销、娱乐活动频繁,餐饮、娱乐、住宿、商业等场所火灾防控压力加大。二是棉花加工储存企业风险上升,部分企业人员流动性大、缺乏消防安全明白人、消防安全管理不规范、日常巡查检查流于形式以及消防设施维护保养不到位等动态隐患突出;部分企业、棉农未定期检查保养棉花采摘、运输车辆,存在电气线路老化,机器设备传动、转动部分未采取防护措施等问题,易引发火灾事故。三是各类场所用火、用电、用气量逐步增多,部分餐饮企业燃气使用不规范,一些家庭、场所使用电炉子、电褥子、小太阳等电加热器具,可能存在电气线路私拉乱接、超负荷用电、易燃可燃物与加热设备未保持安全距离等问题,易引发火灾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四是秋季大风天气多发,林区落叶杂草堆积,火险等级持续偏高,加之国庆、中秋假期进入林区旅游、露营、秋收人员增多,野外违规用火行为风险加大,极易引发森林草原火灾。  

    管控措施:一是强化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防控,督促大型商业综合体、宾馆饭店、公共娱乐场所等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严格用火、用电、用气安全管理,严禁违规搭建、超负荷用电,确保消防设施完好有效、疏散通道畅通无阻;加强节日期间防火巡查和重点部位值守。二是深化棉花加工储存企业专项整治,组织消防、工信、应急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重点检查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消防设施器材配备维护、日常巡查检查制度执行、员工消防安全培训及应急处置能力等情况;强制要求企业配备消防安全“明白人”,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场所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改;严格规范棉花运输车辆电气线路和机械设备防护管理。三是加强社会面用火、用电、用气安全监管和宣传教育,组织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居民小区、出租屋、“三合一”场所消防安全检查,重点整治私拉乱接电线、超负荷用电、违规使用电加热器具、燃气设备老化、安全间距不足等问题。四是严密防范森林草原火灾,加强会商研判,及时发布高火险预警;严格落实进山入林火源管控,在重点林区、景区入口增设检查站,严查携带火种行为;加大防火巡护力度,严厉打击野外违规用火;督促森林消防队伍、地方扑火队靠前驻防,配齐扑救装备,保持临战状态,确保一旦发生火情能够快速响应、科学处置,实现“打早、打小、打了”。​

    五、建设施工领域

    安全风险:一是进入四季度,各类建设工程进入抢工期、赶进度阶段,作业人员易因连续作业产生疲劳感,安全警惕性下降,高处作业、起重吊装、临时用电等高风险环节违规操作概率显著增加,事故风险大幅上升。二是基坑周边、电梯井、楼层周边、屋面周边及临时洞口等关键区域,防护栏杆、安全网等安全防护设施配备不齐全、安装不规范等问题时有发生;部分作业人员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带、安全绳,极易引发高处坠落事故。三是塔吊、升降机、挖掘机等施工机械设备,因年终赶工需求长期超负荷运行,且日常维护保养不及时,易出现机械传动故障、液压系统泄漏、限位装置失效等问题,导致起重伤害、物体打击等事故风险加大。

    防范措施:一是强化施工高峰期安全监管,督促施工单位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落实轮班休息制度,每日开展岗前安全交底和状态检查;针对高处作业、起重吊装等危险工序严格落实监护制度,严禁无证上岗和违章指挥行为。二是全面开展防护设施专项整治,严格执行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重点核查基坑临边、电梯井口等部位防护栏杆强度及踢脚板设置情况;落实防护设施日常巡查和交接班检查记录,对缺失或损坏的设施坚持“零容忍”,发现即更换。三是加强大型机械设备全周期管理,强制实施塔吊、施工电梯等设备“一机一档”管理制度,严查设备检测报告、维修保养记录;重点监控力矩限制器、重量限制器等安全装置有效性,严禁设备带病运行。结合天气转冷施工特点,增加液压系统防冻检查和钢丝绳防脆断专项检测频次,确保施工机械安全运行。​

    六、农机管理领域

    安全风险:一是秋收农忙季节全面展开,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使用频率激增,设备长时间超负荷运行,易引发传动系统故障、液压泄漏和操作失误,导致机械伤害、卷入事故风险显著上升。二是部分农机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未经正规培训或无证上岗,疲劳作业、违规操作等问题突出,尤其在转场作业和农村道路行驶中风险加剧。三是受抢收抢种时间压力影响,农机设备维护保养滞后,部分机主因抢收抢种忽视日常检查,导致灯光不全、反光标识缺失、刹车失灵等隐患频发,易引发农机交通事故。

    防范措施:一是强化农机作业高峰期安全监管,组织农机监理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场院等作业现场,开展全覆盖巡查检查;重点核查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关键设备的传动系统、液压装置、制动性能及安全防护装置状态,严查灯光不全、反光标识缺失、刹车失灵等显见隐患;强制要求作业前完成设备“体检”,严禁农业机械“带病作业”。二是全面加强农机操作人员安全培训与资质管理,集中开展农机安全操作规范专项培训,严格持证上岗制度;重点宣教疲劳驾驶、违规载人、转场作业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置知识,利用典型事故案例强化警示教育,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农机设备强制维护保养机制,督促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及个体机主严格落实日常检查、定期保养制度,重点保障关键部件润滑、紧固及安全装置有效性;对达到报废年限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农机,依法实施强制报废,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风险。

附件下载: